兵不厌诈,打仗时奇招频出,这句话在古代中国特别适用,诚然,历史上确实存在不少诈降的实例。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周瑜与黄盖的计谋。黄盖自愿伪装投降,而周瑜则在暗中策划,双方心知肚明,曹操却认定黄盖真的投靠了他,最终唱了“悔婚”,吴国利用这个巧妙的计谋获取了巨大利益。这一事件清晰地表明,诈降可以算作一种高明的军事策略。在古代,诈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:一类是选择在投降过程中进行反击,毕竟在冷兵器时代,必须等对方靠近才能发动攻击;另一类则是在成功加入敌军后,表面上听从命令,待时而动,关键时刻突然反戈一击,让对手措手不及。
但随着现代战争变为热武器对抗,诈降的手段却愈发罕见且不被允许。这是为何呢?首先是因为现代火器的毁伤力极为强大,投降必须遵循严格流程。投降者要将武器置于安全距离,而接纳他的人则会全副武装,时刻警觉着投降者的举动。这无形中将投降者的生死完全掌握在对方手中,如果他们的行为被怀疑,性命很可能因此而丧失。
此外,诈降很容易演变成真正的投降。军队对此类行为通常持有零容忍态度,投降者会被拘留并送入战俘营接受审查和教育。战俘营的教官具备丰富的经验,他们会利用心理战术将这些假装投降的人转化为真正的俘虏。他们的目标是消除投降者的抵抗心理,使其相信投降乃是出路。另外,战俘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,战俘必须经过充分的思想转变,才能重新获准参与战斗。结果,假投降最终演变为真实的投降便是常有之事。
展开全文
历史上曾有德国士兵假装投降的著名案例。那时,班长命令士兵投诚于苏联军,苏军因对德军一向讲信修睦而未加警惕。班长趁机在苏军未反应过来之前,迅速发动攻击,成功击败了苏联士兵,德军赢得了战役。此举却使班长日后因违反战争法律,被送上军事法庭,成为了反面教材。
然而,小规模部队甚至单兵投降并不是现实可行的选择。在你举着白旗走出的一刻,数倍的敌军会将你团团包围。你若在投降中反击,对手必然会毫不留情,甚至因你先前的“伪装”而直接处决你。对手不会给予你应有的尊重,因此,任何情况下,投降被普遍视作最无奈、最劣等的选择。
尽管如此,战争中允许投降也是对士兵的一种最后保障。一场彻底无法获胜的战斗中,投降并非羞耻,活下去才是首要之道。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,保住了生命,就是英雄。军人的尊严在战场上已然展现,直至用尽最后一颗子弹,最终的投降也只会让他人对你抱有深深的敬意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