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中央社)中國雲南野生象群遷移現象引發關注。除了北遷的象群已進入昆明,另一個象群則南遷停留在植物園中。專家指出,近年野生象繁殖增加、棲息地卻縮減,是造成牠們遷移的原因。
根據昆明媒體《掌上春城》報導,中共昆明市委書記程連元3日到市網格化綜合監督指揮中心,調度亞洲象肇事防範與應急工作,要求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亞洲象群安全。
中國慎防人象衝突 這群野生亞洲象4月中旬開始往北遷移,一路行走約500公里,目前有15頭象。截至3日下午,象群在昆明市晉寧區雙河鄉中,當地出動各類車輛106輛、無人機14架,儲備象食15噸,投餵3.6噸,目的是減少人象遭遇,確保人象安全。
而在5月下旬,共計17頭亞洲象的野象群往南進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。至6月3日,這群野象已逗留10天之久。由於象群中有幼象難以渡江,隨著雨季降雨量的增加,遷徙難度加大,這群野象有可能長期滯留於此。
《風傳媒》報導,這象群的北遷對雲南當地造成了巨大災禍,沿途所經之處,包括建築物與農田均損傷慘重。新華社指出,在近40多天內,象群在雲南省元江縣、石屏縣內就在412處釀成損害,破壞農作物高達842畝,初估經濟損失約達680萬元人民幣(合新台幣2943萬元)。
《轉角國際》報導,在大象遷徙的過程中,地方政府啟動緊急的處置方案,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確保人象都安全,包括提醒人民禁止戲弄,或者用鞭炮等方式惡意驅趕象群。同時因為象群覓食的關係,許多在遷徙路線上的居民們,也要避免將穀物和食物放置在外,並由專家團隊以「定點投食」的方式引導象群,讓牠們盡量與人群居住集落保持距離。 但人類和大象都是極具好奇心的生物,儘管有設下引導的路障圍欄、呼籲民眾不要現場圍觀,在一些地區仍可見居民好奇地在附近觀察大象。在微博上出現關鍵字 「#雲南象群到底要去哪兒」,也吸引網路直播主,其中有人為了直播象群遷徙畫面,冒險闖入管控地區。
為什麼象群會遷徙? 《央視新聞》報導,中國亞洲象的數量在1985年只有180頭,但是現在已經有了300頭。
微博帳號「微博泛知識」引述北京師大生態學家張立說,象群向外擴散主要有2個原因:一方面,過去20多年的自然保護取得成效,亞洲象的種群在恢復增加;但同時,雲南西雙版納的亞洲象適宜棲息地破碎,減少了40%,兩者形成了矛盾。
他說,象群隨機遊蕩,找到合適的棲息地就會停下來。
對於目前象群「闖入」人類居住地,張立表示,以麻醉、捕捉方式對待象群是有難度的。象是家庭觀念很強的社會性動物,把1頭象放倒之後,其他象會保護這頭象;這個時候還要驅趕大象,還會加深大象對人的報復心理,後續可能引發新的問題。
西雙版納科研所所長郭賢明說,1頭亞洲象在野外取食大概1天需要18小時;但如果在食物豐富的區域,取食時間會少很多。專家現在希望,能在保護區儘量恢復亞洲象喜歡吃的野生植物,如果在這裡取食方便,牠們就不需要花那麼長的時間和距離去獲取食物。
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大象的活動範圍與人類的越來越接近,而且牠們受嚴格保護的地位,讓牠們的膽子變得越來越大。而且,牠們很聰明:隨著牠們開始越過自然保護區的邊界進入人口更多的地區,牠們發現,農作物比牠們通常吃的森林食物更有吸引力,「大象了解到,那裡有這麼多的食物,那麼有營養,那麼容易獲得,而且很安全,」專家表示,「這意味著大象正在回到牠們長期不曾去的地方。」
《BBC》報導,西雙版納保護區的官員李中元告訴《環球時報》,大象的傳統飲食已經在它們的棲息地中消耗殆盡,現在這些動物正在轉向玉米和甘蔗等農作物。如果種植橡膠和其他經濟作物使大象的棲地越來越少,可能會有類似這批雲南象群的遷徙出現。
延伸閱讀:
泰國大象長征返鄉、國家公園一片淨土,新冠疫情下「意外」對環境的正面影響 大象和人類可以共存嗎?看「便便」吧! 新聞來源:
雲南象群南北跑 專家指因繁殖增加棲息地卻縮減(中央社) 15頭亞洲象的漫長遷徙:牠們為何北遷?(紐約時報) 野生象群大遠征?北遷500公里,逼近雲南省會昆明 當地政府沿途緊急疏散人群(風傳媒) 雲南大象亂走記:全中國護航見證的「象群遷徙大迷航」(轉角國際) 野象群跨越半個雲南直逼昆明 竟然是因為...(聯合報) China elephants: Herd on mammoth 500km trek reaches Kunming(BBC) 責任編輯:李秉芳 核稿編輯:楊士範